阳光,温暖的绽放
您能谈谈《阳光像花儿一样绽放》的创作初衷吗?
主要是受监狱局约请,描述改造犯人的生活,根据监狱局的一些英模事迹改编而成。是通过与监狱局的人接触,实地与干警及犯人接触,慢慢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,前后一共花了四个月左右时间。后来案例没怎么用,只是用了个别的一些细节。
您与犯人沟通会不会觉得有一定的心理障碍?
其实只是接触,不会涉及犯人灵魂深处的东西,主要是看他们的谈吐、举止、神态等等,不是要从他们的经历中提炼什么情节,只是想知道要写的这个人在这种生活中是什么样。
刘川这个人物形象与您最初的设想一样吗?
还好吧。个人的想象与具体呈现出来的这个人肯定是有差距的,我觉得还好。
您的作品起用新人的概率很高,是出于怎样的考虑?据说周一围是您力荐的。
没有力荐,用新人几乎都是投资方的要求。海岩剧跟其他剧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,别的剧是众人拾柴火焰高,名导名演大制作大宣传,海岩剧用的导演,有一些在拍我作品之前属于商业知名度不那么高但是是实力派导演,演员绝大部分也都是没有商业知名度的人,比如《阳光像花儿一样绽放》,主配角脸都不熟。举个例子,《中国式离婚》商业收益不错,还有陈道明、蒋雯丽等等一批名演员;反过来说,如果全用新人,风险就很大。
那您为什么愿意冒这个风险?
我只是编剧,完了就交给制作方。他们可能觉得海岩剧对新人是有很大帮助的,多数新人在演完海岩剧后能迅速上位,成为一个有商业价值的演员,投资方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商业机会,所以不乐意用明星。这客观上就给我造成极大的风险,我要靠剧情,靠人物的魅力来争取观众,因为新人再有天分,肯定也是有稚嫩的一面,锻炼和成熟需要一个过程,尤其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上。
观众对您的剧很追捧,您认为形成海岩剧品牌的因素是?
通常戏受欢迎,演员被观众接受,需要演员和角色的魅力很好地结合起来。很多演员没有出来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好的角色;我的戏可能有部分角色是观众很喜爱的,再加上演员的个人魅力,导演和整个剧组的调教,因此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获得观众的好评。海岩剧能有今天肯定是与演员导演等的努力分不开的,我也贡献了我的力量,大家还是关注、喜欢我所写的故事吧。
说到故事,就文字而言,看完小说版本的,感觉心里挺沉的,灰色的东西多了一些。您想表达什么?
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,你觉得很沉重很灰,有的人就觉得很阳光。我的作品我觉得之所以每一部在社会上都有争议,是因为它注重了人的情感耐受力和价值观的问题。人的价值观不同,是把人性看得更重要一点,还是把法律看得更重要;把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看得更重要一点,还是个人爱情看得更重要,角度不同可能对我的作品就会有截然相反的感受,比如说《阳光像花儿一样绽放》在一些地方播出后,观众的反映就是这样。我认为还是观众本身的价值观比较多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