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是海岩
经常有人说,为什么海岩的小说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《便衣警察》红极一时,在文学并不景气的今天同样如此地大行其道?
事实上,早已经有人将多产的海岩的每部作品融会贯通,推敲至极,分析透彻。
海岩小说最突出的特征实际是理想性。这理想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真善美,是对真善美执着的追求,具体来说就是对正义的坚持,对人性的关注,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追求和向往,是把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。 同时,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是海岩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。但是描写爱情的小说比比皆是,海岩凭借什么使他的爱情别具一格呢?
那就是将各种情感,尤其是爱情推向极致,要么生死,要么离合,界限清楚,不存在中间状态。从小说来看,海岩显然不喜欢中间化的东西,不欣赏中间化的状态,爱情故事中常见的那种若即若离、欲散还合模式,在这里很难找到。或者说,海岩是一个爱憎鲜明的人,喜欢一切明朗、鲜明、突出,而且强烈的事物。他将爱情置于各种考验之下——众叛亲离的压力、和毒贩打交道的危险、父爱与情爱的选择、可怕的疾病、贫穷、猜忌——在这所有的考验之中,海岩最为常用的就是生与死的抉择,道德和情感的较量,而且是把人逼到死角,再也没有一丝回缓的余地,要么生,要么死,要么聚,要么散,而且必然是两难选择。海岩不仅喜欢鲜明的,而且喜欢把美好东西上的面纱毫不留情地扯去,露出现实最狰狞的面目,让那些理想化的人物在其中痛不欲生,要么熬过苦难,获得成熟,要么放弃两难选择迎接死亡。这些都是那些浪漫主义小说家所不能给予读者的。所以在这里,读者的情感必然会受到强烈的冲击,并被种种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激起思考。读过小说之后,细节可能淡忘,但是这种强烈的震撼依然存在。
生活是网,有人曾这么形象地比喻。海岩的小说也是一个网,它在结构上往往由一明一暗两条主要和几条次要线索相交叉而成,把众多的人物、事件网罗其中,组成丰富的立体的多层次的虚构世界。加上情节设计的丰富,大段的心理描写,使得海岩的小说具有一种宏大的气势。
“气,水也;言,浮物也;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。气之与言犹是也,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。”韩愈如是说。海岩的作品气势很足,一股强大的“气”贯穿其中,使整个故事好像发动了的列车轰然前行,繁复、曲折的情节又似乎把它和激流勇进、过山车等紧张刺激的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,让读者深浸其中,刺激惊险。这也就不难解释,漫长的二十年中,为何无人能复制海岩模式。